《南方电视学刊》杂志社
首页 > 期刊导读
 
/ / /
 

浅析我国南方农业面源污染现状与治理对策

 
来源:南方电视学刊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02
 
近年来,随着现代农业的加速发展,农业农村资源环境承载的压力越来越大,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益突出,资源约束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愈发严重。2010年2月,《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对外发布,公报显示,农业面源污染污染物排放量主要为化学需氧量(COD)、总氮及总磷,其排放量分别为1 324.09万t、 270.46万t,28.47万t,占全国水污染物排放总量的43.7%、57.2%和67.3%。2015年,原农业部印发《关于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提出了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总体要求,明确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点任务,并要求加快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不断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保障措施,以推动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 典型的农业面源污染包括农田径流、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畜禽养殖等造成的污染[1]。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区域差异性显著,南方地区由于水热条件好、降雨多、水网发达等特点,农业生产活动中极易产生面源污染。而且,农业面源污染的发生是随机的和不确定的,对周围水环境的污染风险较大,因此其防治工作很困难[2]。南方地区农业生产形式以小规模的单个农户经营为主,较为分散和隐蔽,开展南方典型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在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保护及水资源管理等方面意义深远。 笔者调查了位于洞庭湖西部沅江支流流域的南方某乡镇面源污染的基本情况,有针对性地给出了农业面源污染污染的防治对策。调查区是县里的畜禽养殖大镇也是农业生产大镇,区内养殖密度大,畜禽养殖所产生的粪便随意排放污染环境,同时大量的农业化肥农药过度施用也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在项目区开展典型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试点项目建设,可有效解决当地严重的污染问题,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提供示范。 1 南方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现状 1.1 调查地区基本情况 调查区总面积为18.873 km2,地势平坦;2016年,居民为3 871户,总人口为13 039人,常住人口为7 859人。 其土地显著特点是农田比例大,面积为20 893亩,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高达77.2%,农田面源污染治理应以水田氮磷流失为主;另一显著特点是畜禽养殖密度高,现有养鸡、养猪专业户(企业)共105家,年出栏鸡30.5万羽,存栏生猪1.7万头,牛存栏量为30头。 1.2 畜禽养殖废弃物排放 数据显示,调查区有105户养殖户,其中生猪养殖户有53家,存栏生猪1.7万头,蛋鸡养殖户有52家,饲养蛋鸡30.5万羽,只有一家建有“发酵床”粪污治理设施。按照畜禽标准排放量计算,调查区年产生2 700 t COD、300 t总氮(TN)和180 t总磷(TP)。目前仅有三家规模养殖场建有沼气池,占生猪养殖的比例为44.5%,但沼液基本随意排放,其余的畜禽粪便和尿液基本直接通过沟、渠、塘、库流入河流,造成整区水系黑臭,空气恶臭。据此推算,调查区的畜禽粪污的环境排放比例超过80%。 特别是,调查区内的大多数养殖户环保意识、发展种养结合等循环农业意识淡薄,在畜禽粪污固液分离、沼气池建设、干清粪处理设施建设、有机肥生产和利用、沼气农田利用等方面缺乏相应的技术。因此,必须对调查区的畜禽污染进行重点治理。 1.3 农村居民生活污染 调查区常住人口为7 860人,按居民排污系数106.7 g COD/(人·d)、20.6 g TN/(人·d)和 4.53 g TP/(人·d),计算调查区居民生活COD、总氮、总磷的排放量分别为300 t/a、60 t/a和13 t/a。目前,农村居民的生活污水大多为直排,污染物治理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已直接污染地表径流水体。因此,对村域地表径流污水治理很有必要。 1.4 农田面源污染 据调查,调查区化肥年施用量为2 570 t,其中纯氮600 t,纯磷35 t,按照通常化肥氮磷流失率分别为8%和5%进行计算,农田流失氮、磷分别为48 t和1.75 t。 当地农田的农药平均使用量大约为2.5 kg/亩,调查区总使用量超过50 t,亦构成严重环境污染风险。 水稻基本采用稻草粉碎直接还田的方式,基本不存在稻草污染问题。此外,调查区没有设施种植和地膜覆盖生产方式,基本不存在地膜污染问题。 1.5 水产养殖污染 调查区水产养殖以传统的水塘养殖为主,氮磷流失量分别为7 t、1.5 t,污染排放少,对调查区水体水质影响较小,利用生态塘净水和循环利用养殖模式,可有效控制该类型污染。 2 南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对策 针对调查区农田、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和地表径流等污染物排放,设置总体目标为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原则是“源头削减、过程拦截和末端治理并举”,通过养殖粪污回收利用、养殖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健康水产养殖和循环用水、垃圾回收、居民生活污水就近生态化处理等技术,实现调查区农业面源污染物的减排和资源化,达到源头削减的效果。利用河沟、水渠、水塘的径流水系,构建生态沟渠、生态水坝、梯级消纳等过程拦截措施,同时,在流域典型集水区内选择合适的汇水区域构建大型湿地,发展无投喂水产养殖和湿地植物资源化利用等技术,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保育型可持续农业生产模式。湿地植物主要选取绿弧尾藻,针对农业面源污染,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发了一套采用绿弧尾藻构建高效净化湿地的专利技术,该技术主要具有管理简便、投资及运营成本低、效果好、生态化、可资源化利用等显著优势,可作为我国南方农业农村污水生态治理的系统性方案[3]。 综合“源头防控”“中途拦截”和“末端治理”,实现调查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达标,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 图1 调查区典型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技术路线 2.1 农田面源污染防治 采取测土配方施肥、调整化肥使用结构、改进施肥方式、有机肥替代化肥等途径,实现化肥减量。推进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替代高毒高残留农药、大中型高效药械替代小型低效药械,推行精准科学施药和病虫害统防统治,实现农药减量。采用生态沟渠、植物隔离条带、净化塘、地表径流集蓄池等设施,减缓农田氮磷流失,减少农田退水对水体环境的直接污染。推进秸秆全过程资源化利用,优先就地还田。因地制宜配套农业废弃物田间收集池等设施,减少农业废弃物环境污染。 对于农田排水,主要通过沟渠疏浚、生态浮床构建、水生植物种植等构建生态沟渠,强化农田地表径流的生态拦截效果,通过在沟渠中途建立小型水坝,实现农田排水的循环利用,减少农田排水中氮磷污染物向下游的排放。生态沟渠是削减农肥氮磷污染的重要措施,能削减35.7%的动态氮和58.2%的静态氮;削减41.0%的动态磷和84.8%的静态磷[4]。 在集水区或者流域末端建设大中型绿弧尾藻人工湿地,湿地占集水区汇水面积的0.05%~0.10%,分散农田以及上游生态沟渠未能完全拦截消纳的污染物在人工湿地内被进一步拦截及消纳,从而使水质得到综合提升,大幅度降低了农田污染物排放对下游洞庭湖的影响。 2.2 畜禽养殖污染治理 对区域内畜禽养殖污染采用分类治理的模式,具体方案如下。 2.2.1 大型畜禽养殖场废弃物污染治理 对于存栏500~1 000头(以上)的规模化养猪场,其主要的治理模式为畜禽、水产养殖粪污的资源化利用,即粪污首先经过固液分离、厌氧消化预处理,产生的沼气输送至周围居民或单位生活使用,沼液与沼渣则作为附近的规模化蔬菜基地的有机肥料,因季节等原因不能利用的沼液主要通过构建基质消纳-绿狐尾藻生态湿地系统进行生态消纳后达标排放。生态湿地定期收获大量绿狐尾藻,其富含蛋白质等营养,是良好的饲料原材料,可直接用作畜禽青绿饲料,或者运至加工厂加工制成畜禽饲料,一方面为养殖户节约饲料成本,提高畜禽养殖业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在减少环境污染排放的同时,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循环利用。 2.2.2 中小型养殖户废弃物污染治理 对于500头以下的分散分布的养猪场(养殖户),采用“以地定养、种养结合、就近消化”的原则,首先推行干清粪工艺,为养殖户配备专用运输车辆工具,建设专门的有机肥制作场所,将收集的干粪经过堆沤处理后制成有机肥免费供应养殖户周边农户使用,替代部分70%以上的化肥投入;固液分离的液体主要通过厌氧池或沼气池无害化处理后直接就近免费供给周边农户果菜园或稻田使用,还有少量季节性剩余的部分,再因地制宜构建小型绿狐尾藻生态湿地系统,进行集中治理,湿地产生的大量绿狐尾藻生物质可如上所述,制作成饲料进行资源化利用。 调查区内蛋鸡养殖采用粪污“零排放”技术,实现养殖废物有机循环利用。养鸡场设置包括收集坑、翻抛机的粪便收集系统,收集坑内铺设垫料,翻抛机定期翻抛,适时向收集坑中补充营养细菌处理鸡粪。每当蛋鸡换栏时,集中清理一次鸡粪,并由专业厂家回收制作有机肥,在调查区使用或者销往区外,实现蛋鸡养殖粪污“零排放”,并为养殖户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2.3 居民生活污水处理 对于面积相对较小、居住点较为分散、养殖密度较小的农村居民区,直接采用生态沟渠的方法,将污水导入生态沟渠系统,经多级湿地植物(绿狐尾藻为主)处理,以起到拦截消纳水体氮磷的效果。 对于居住点较为集中的居民区,可以采用生物基质池-多级生态湿地工艺进行治理。首先,污水经过与雨洪分离的管道、沟渠等系统集中到生物基质池,然后导入多级湿地系统,经过系统内的多级湿地植物(绿狐尾藻为主)削减水体中的氮磷污染物,最终达标排放,显著改善水质,降低氮磷面源污染物对下游水体的污染负荷。同时,还通过末端湿地植物绿弧尾藻的资源化利用和水产养殖等技术途径,充分发挥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2.4 地表径流污水净化利用 主要利用村域废弃池塘、沟渠,构建绿狐尾藻湿地系统,集中治理地表径流带来的污染,降低污染负荷。针对地表径流造成污染的水体,以绿狐尾藻生态治理为主,结合河岸修复等生态护岸技术进行综合治理,其间可以种植具有景观效果的挺水植物。以河道污水治理为例,首先清除河道淤泥和水面垃圾,再利用聚乙烯网和毛竹围网覆盖河道水面,覆盖度为30%~50%,然后种植绿狐尾藻;同时构建宽度为1.0~1.5 m生态护岸,沿河岸线构筑比例<20%,待水质得到一定改善后,种植沉水植物以抑制底泥污染物的持续释放,并加强河道管理,利用水生植物逐步削减水体氮磷和COD、提高水体透明度,最终显著改善河道水质。 2.5 水产养殖污染减排 合理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和养殖区,优化产业布局,倡导生态养殖模式。推进网箱粪污残饵收集等环保设备升级改造,依法拆除非法网箱围网养殖。实施池塘标准化改造,完善水处理设施,支持尾水处理设施升级改造,采用生态沟渠、生态塘、人工湿地等技术,推动养殖尾水资源化利用或达标排放,进一步提升水质,可用于农田灌溉或者下游的水产养殖,从而降低水产养殖的污染物排放量。 2.6 治污湿地植物饲料化 农业面源污染生态治理过程中生产了大量湿地植物(绿狐尾藻)。绿狐尾藻营养价值高,粗蛋白含量为22.4%~25.5%,粗脂肪含量为8.7%,粗纤维含量为11.4%~20.45%[5]。因此要开展治污生物质饲料化工作,使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转变为有良好经济效益的行为。 3 结语 加强资源环境保护,确保生态安全,是我国经济社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新时代,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是艰巨和紧迫的,应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治理环境污染、建设生态环境,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的推进,探索经济高效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模式成为必然。按照“以地定养、种养结合、资源节约、循环利用、生态净化、协调发展”的要求,在项目区推行“猪—沼—稻(菜、果、茶)”生态种养模式,积极开展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推广应用污水高效生态治理技术,摸索建立农业面源污染的经济高效治理模式,可以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提供有益的实践经验和示范效应。 1 杨滨键,尚 杰,于法稳.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难点、问题及对策[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9,27(2):78-87. 2 方宇媛,许信旺,吴文忠,等.种植业水环境面源污染及防治对策研究[J].池州学院学报,2010,24(6):72-75. 3 Liu F,Zhang S N,Luo P,et al. Purification and resue of non-point source wastewater via Myriophyllum-based integrative biotechnology:A review[J].Bioresource Technology,2018,(248):3-11. 4 李顺香.农村水环境保护策略探讨[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6,(6):266-267. 5 刘 峰,罗 沛,刘新亮,等.绿狐尾藻生态湿地处理污染水体的研究评述[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8,39(6):1020-1029. 近年来,随着现代农业的加速发展,农业农村资源环境承载的压力越来越大,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益突出,资源约束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愈发严重。2010年2月,《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对外发布,公报显示,农业面源污染污染物排放量主要为化学需氧量(COD)、总氮及总磷,其排放量分别为1 324.09万t、 270.46万t,28.47万t,占全国水污染物排放总量的43.7%、57.2%和67.3%。2015年,原农业部印发《关于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提出了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总体要求,明确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点任务,并要求加快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不断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保障措施,以推动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典型的农业面源污染包括农田径流、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畜禽养殖等造成的污染[1]。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区域差异性显著,南方地区由于水热条件好、降雨多、水网发达等特点,农业生产活动中极易产生面源污染。而且,农业面源污染的发生是随机的和不确定的,对周围水环境的污染风险较大,因此其防治工作很困难[2]。南方地区农业生产形式以小规模的单个农户经营为主,较为分散和隐蔽,开展南方典型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在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保护及水资源管理等方面意义深远。笔者调查了位于洞庭湖西部沅江支流流域的南方某乡镇面源污染的基本情况,有针对性地给出了农业面源污染污染的防治对策。调查区是县里的畜禽养殖大镇也是农业生产大镇,区内养殖密度大,畜禽养殖所产生的粪便随意排放污染环境,同时大量的农业化肥农药过度施用也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在项目区开展典型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试点项目建设,可有效解决当地严重的污染问题,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提供示范。1 南方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现状1.1 调查地区基本情况调查区总面积为18.873 km2,地势平坦;2016年,居民为3 871户,总人口为13 039人,常住人口为7 859人。 其土地显著特点是农田比例大,面积为20 893亩,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高达77.2%,农田面源污染治理应以水田氮磷流失为主;另一显著特点是畜禽养殖密度高,现有养鸡、养猪专业户(企业)共105家,年出栏鸡30.5万羽,存栏生猪1.7万头,牛存栏量为30头。1.2 畜禽养殖废弃物排放数据显示,调查区有105户养殖户,其中生猪养殖户有53家,存栏生猪1.7万头,蛋鸡养殖户有52家,饲养蛋鸡30.5万羽,只有一家建有“发酵床”粪污治理设施。按照畜禽标准排放量计算,调查区年产生2 700 t COD、300 t总氮(TN)和180 t总磷(TP)。目前仅有三家规模养殖场建有沼气池,占生猪养殖的比例为44.5%,但沼液基本随意排放,其余的畜禽粪便和尿液基本直接通过沟、渠、塘、库流入河流,造成整区水系黑臭,空气恶臭。据此推算,调查区的畜禽粪污的环境排放比例超过80%。特别是,调查区内的大多数养殖户环保意识、发展种养结合等循环农业意识淡薄,在畜禽粪污固液分离、沼气池建设、干清粪处理设施建设、有机肥生产和利用、沼气农田利用等方面缺乏相应的技术。因此,必须对调查区的畜禽污染进行重点治理。1.3 农村居民生活污染调查区常住人口为7 860人,按居民排污系数106.7 g COD/(人·d)、20.6 g TN/(人·d)和 4.53 g TP/(人·d),计算调查区居民生活COD、总氮、总磷的排放量分别为300 t/a、60 t/a和13 t/a。目前,农村居民的生活污水大多为直排,污染物治理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已直接污染地表径流水体。因此,对村域地表径流污水治理很有必要。1.4 农田面源污染据调查,调查区化肥年施用量为2 570 t,其中纯氮600 t,纯磷35 t,按照通常化肥氮磷流失率分别为8%和5%进行计算,农田流失氮、磷分别为48 t和1.75 t。 当地农田的农药平均使用量大约为2.5 kg/亩,调查区总使用量超过50 t,亦构成严重环境污染风险。水稻基本采用稻草粉碎直接还田的方式,基本不存在稻草污染问题。此外,调查区没有设施种植和地膜覆盖生产方式,基本不存在地膜污染问题。1.5 水产养殖污染调查区水产养殖以传统的水塘养殖为主,氮磷流失量分别为7 t、1.5 t,污染排放少,对调查区水体水质影响较小,利用生态塘净水和循环利用养殖模式,可有效控制该类型污染。2 南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对策针对调查区农田、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和地表径流等污染物排放,设置总体目标为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原则是“源头削减、过程拦截和末端治理并举”,通过养殖粪污回收利用、养殖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健康水产养殖和循环用水、垃圾回收、居民生活污水就近生态化处理等技术,实现调查区农业面源污染物的减排和资源化,达到源头削减的效果。利用河沟、水渠、水塘的径流水系,构建生态沟渠、生态水坝、梯级消纳等过程拦截措施,同时,在流域典型集水区内选择合适的汇水区域构建大型湿地,发展无投喂水产养殖和湿地植物资源化利用等技术,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保育型可持续农业生产模式。湿地植物主要选取绿弧尾藻,针对农业面源污染,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发了一套采用绿弧尾藻构建高效净化湿地的专利技术,该技术主要具有管理简便、投资及运营成本低、效果好、生态化、可资源化利用等显著优势,可作为我国南方农业农村污水生态治理的系统性方案[3]。综合“源头防控”“中途拦截”和“末端治理”,实现调查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达标,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图1 调查区典型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技术路线2.1 农田面源污染防治采取测土配方施肥、调整化肥使用结构、改进施肥方式、有机肥替代化肥等途径,实现化肥减量。推进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替代高毒高残留农药、大中型高效药械替代小型低效药械,推行精准科学施药和病虫害统防统治,实现农药减量。采用生态沟渠、植物隔离条带、净化塘、地表径流集蓄池等设施,减缓农田氮磷流失,减少农田退水对水体环境的直接污染。推进秸秆全过程资源化利用,优先就地还田。因地制宜配套农业废弃物田间收集池等设施,减少农业废弃物环境污染。对于农田排水,主要通过沟渠疏浚、生态浮床构建、水生植物种植等构建生态沟渠,强化农田地表径流的生态拦截效果,通过在沟渠中途建立小型水坝,实现农田排水的循环利用,减少农田排水中氮磷污染物向下游的排放。生态沟渠是削减农肥氮磷污染的重要措施,能削减35.7%的动态氮和58.2%的静态氮;削减41.0%的动态磷和84.8%的静态磷[4]。在集水区或者流域末端建设大中型绿弧尾藻人工湿地,湿地占集水区汇水面积的0.05%~0.10%,分散农田以及上游生态沟渠未能完全拦截消纳的污染物在人工湿地内被进一步拦截及消纳,从而使水质得到综合提升,大幅度降低了农田污染物排放对下游洞庭湖的影响。2.2 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对区域内畜禽养殖污染采用分类治理的模式,具体方案如下。2.2.1 大型畜禽养殖场废弃物污染治理对于存栏500~1 000头(以上)的规模化养猪场,其主要的治理模式为畜禽、水产养殖粪污的资源化利用,即粪污首先经过固液分离、厌氧消化预处理,产生的沼气输送至周围居民或单位生活使用,沼液与沼渣则作为附近的规模化蔬菜基地的有机肥料,因季节等原因不能利用的沼液主要通过构建基质消纳-绿狐尾藻生态湿地系统进行生态消纳后达标排放。生态湿地定期收获大量绿狐尾藻,其富含蛋白质等营养,是良好的饲料原材料,可直接用作畜禽青绿饲料,或者运至加工厂加工制成畜禽饲料,一方面为养殖户节约饲料成本,提高畜禽养殖业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在减少环境污染排放的同时,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循环利用。2.2.2 中小型养殖户废弃物污染治理对于500头以下的分散分布的养猪场(养殖户),采用“以地定养、种养结合、就近消化”的原则,首先推行干清粪工艺,为养殖户配备专用运输车辆工具,建设专门的有机肥制作场所,将收集的干粪经过堆沤处理后制成有机肥免费供应养殖户周边农户使用,替代部分70%以上的化肥投入;固液分离的液体主要通过厌氧池或沼气池无害化处理后直接就近免费供给周边农户果菜园或稻田使用,还有少量季节性剩余的部分,再因地制宜构建小型绿狐尾藻生态湿地系统,进行集中治理,湿地产生的大量绿狐尾藻生物质可如上所述,制作成饲料进行资源化利用。调查区内蛋鸡养殖采用粪污“零排放”技术,实现养殖废物有机循环利用。养鸡场设置包括收集坑、翻抛机的粪便收集系统,收集坑内铺设垫料,翻抛机定期翻抛,适时向收集坑中补充营养细菌处理鸡粪。每当蛋鸡换栏时,集中清理一次鸡粪,并由专业厂家回收制作有机肥,在调查区使用或者销往区外,实现蛋鸡养殖粪污“零排放”,并为养殖户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2.3 居民生活污水处理对于面积相对较小、居住点较为分散、养殖密度较小的农村居民区,直接采用生态沟渠的方法,将污水导入生态沟渠系统,经多级湿地植物(绿狐尾藻为主)处理,以起到拦截消纳水体氮磷的效果。对于居住点较为集中的居民区,可以采用生物基质池-多级生态湿地工艺进行治理。首先,污水经过与雨洪分离的管道、沟渠等系统集中到生物基质池,然后导入多级湿地系统,经过系统内的多级湿地植物(绿狐尾藻为主)削减水体中的氮磷污染物,最终达标排放,显著改善水质,降低氮磷面源污染物对下游水体的污染负荷。同时,还通过末端湿地植物绿弧尾藻的资源化利用和水产养殖等技术途径,充分发挥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2.4 地表径流污水净化利用主要利用村域废弃池塘、沟渠,构建绿狐尾藻湿地系统,集中治理地表径流带来的污染,降低污染负荷。针对地表径流造成污染的水体,以绿狐尾藻生态治理为主,结合河岸修复等生态护岸技术进行综合治理,其间可以种植具有景观效果的挺水植物。以河道污水治理为例,首先清除河道淤泥和水面垃圾,再利用聚乙烯网和毛竹围网覆盖河道水面,覆盖度为30%~50%,然后种植绿狐尾藻;同时构建宽度为1.0~1.5 m生态护岸,沿河岸线构筑比例<20%,待水质得到一定改善后,种植沉水植物以抑制底泥污染物的持续释放,并加强河道管理,利用水生植物逐步削减水体氮磷和COD、提高水体透明度,最终显著改善河道水质。2.5 水产养殖污染减排合理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和养殖区,优化产业布局,倡导生态养殖模式。推进网箱粪污残饵收集等环保设备升级改造,依法拆除非法网箱围网养殖。实施池塘标准化改造,完善水处理设施,支持尾水处理设施升级改造,采用生态沟渠、生态塘、人工湿地等技术,推动养殖尾水资源化利用或达标排放,进一步提升水质,可用于农田灌溉或者下游的水产养殖,从而降低水产养殖的污染物排放量。2.6 治污湿地植物饲料化农业面源污染生态治理过程中生产了大量湿地植物(绿狐尾藻)。绿狐尾藻营养价值高,粗蛋白含量为22.4%~25.5%,粗脂肪含量为8.7%,粗纤维含量为11.4%~20.45%[5]。因此要开展治污生物质饲料化工作,使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转变为有良好经济效益的行为。3 结语加强资源环境保护,确保生态安全,是我国经济社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新时代,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是艰巨和紧迫的,应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治理环境污染、建设生态环境,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的推进,探索经济高效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模式成为必然。按照“以地定养、种养结合、资源节约、循环利用、生态净化、协调发展”的要求,在项目区推行“猪—沼—稻(菜、果、茶)”生态种养模式,积极开展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推广应用污水高效生态治理技术,摸索建立农业面源污染的经济高效治理模式,可以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提供有益的实践经验和示范效应。参考文献1 杨滨键,尚 杰,于法稳.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难点、问题及对策[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9,27(2):78-87.2 方宇媛,许信旺,吴文忠,等.种植业水环境面源污染及防治对策研究[J].池州学院学报,2010,24(6):72-75.3 Liu F,Zhang S N,Luo P,et al. Purification and resue of non-point source wastewater via Myriophyllum-based integrative biotechnology:A review[J].Bioresource Technology,2018,(248):3-11.4 李顺香.农村水环境保护策略探讨[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6,(6):266-267.5 刘 峰,罗 沛,刘新亮,等.绿狐尾藻生态湿地处理污染水体的研究评述[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8,39(6):1020-1029.

文章来源:南方电视学刊 网址: http://nfdsxk.400nongye.com/lunwen/itemid-23994.shtml


上一篇: 南方钟式铙初探
下一篇: 林业论文_注入高校活力 创新学刊发展——《园林》学刊与同济大学联合办刊



点击在线投稿

 
/ / /
 
 
 
 

Copyright 2001-2021 400农业期刊网版权所有 做最专业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本站不是《南方电视学刊杂志社》官网,如果需要联系官方杂志社,请联系客服索取网站或者电话。